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若羌县人才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若羌县人才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两汉时期地理学的发展怎么样?
- 两汉时期的地理学发展程度是领先世界300多年的水平。
即使300年后罗马帝国时代的埃及人托勒密(公元99~168)的《地理学》中有一幅地图(对此图年代;有观点认为是1478年䃼上的,我仍然假设它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虽然这幅地图是仅凭想象而“粗制滥造”的,却仍然晚于西汉时期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绘制在丝帛上的地图。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之一)
在我国,地图的传说非常遥远,比如《山海经》,这部先秦时期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书中的图画即绘有山水、动物、植物、矿产,这种图画和象形文字可惜是各自单独存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战争频繁,土地变化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各种地图和相关著作;如《管子.地图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著作中就附有图九卷、四卷、燕国则有督亢地图。
秦始皇为了征服南越,派了一个叫史碌的“地理勘测工程师”秘密绘制了南岭地形图,可惜这些实物可能都毁于秦未的战火中。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地图前,我们能够出示的最早地图实物 是南宋时期的刘豫于阜昌七年(公元1136)刻于石碑上的《禹迹图》和《华夷图》。
而成图于西汉时期的画在帛上的地图,不仅内容丰富和测绘精确,时间上就赢了《华夷图》1300年。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地图之一)
因此,成图于西汉时期的这幅地图,就是世界上第一幅地图。
这幅地图不是凭空想像的,应该是经过实地勘测的结果,从上图来看,它是釆用了闭合曲线表示山体范围,山脉延伸走向,并辅以俯视、侧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九嶷山区的山峰,这个与现代地形图以等高线配合山峰符号的画法基本相似。
两汉时期的疆域较秦朝已经有了很大开拓,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由于前期的文景之治让汉朝能够养精蓄锐,实力强大起来,虽然无法消灭匈奴,但是已经对于匈奴的骚扰形成遏制,匈奴不敢再肆无忌惮犯边,奠定了北方的暂时稳定。同时,汉朝由于相对开放,对外交往平凡,通过河西走廊不断与西域交流,最终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包括今天的我国新疆大部以及中亚五国很多地方在汉朝都属于我国的领土。到东汉时期,在继承西汉版图基础之上,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东汉时期东北的公孙渊三代坐镇东北,有效遏制了东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外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部分领土。但是由于东汉局势混乱,无暇顾及对西域的管理,导致西域领土有所收缩。至于东南地区,吴国首次派卫温船队去到琉球也就是今天的台湾,为日后管理台湾奠定基础。至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青藏地区地势较高,环境恶劣,以及古代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其到元朝才首次纳入我国管辖范围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中,它指的是研究地形,考察环境等。《周易》起源于河图洛书,它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从战国时代起就被当做儒家的经典之作。
《周易》中说,「易与天地准,故 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意思是语言遵循天地的变化之道,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才能了解自然变化的奥妙。从上文可知,古时风 水与天文地理的密切关系。古代的地理 书籍还有《尚书》和《山海经》等。
“地理”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人类对感知到的自然环境的描述,是对地面上山川的认识,其词义特点是偏向于对自然环境的描述。
东汉许慎进一步的规范了“地理”的词义,并规范了指代“地理”词义的称谓。见《说文·阜部》中云:“阞,地理也。从阜,力声。”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阞谓脉理。按力者,筋也。筋有脉络可寻。故凡有理之字皆从力。阞者,地理也。朸者,木理也。泐者,水理也。”所以但凡出现“理”字的词语,都可以按照脉理的原则进行解释,所以“地理”指的是地表的脉理,并以“阞”作为称谓。
但是由于两汉时期长时间的大一统局面,政局稳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且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丰富了世人的眼界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官方编修的地理志应运而生。随着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之后,“地理”的词义开始扩大,其词义在原本对“山川描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和“行政区划”的概念,并在《汉书·地理志》编撰之后,增加了“学科”的含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若羌县人才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若羌县人才政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