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政策有哪些 各朝代选人才政策,各朝代选人才政策有哪些

各朝代选人才政策,各朝代选人才政策有哪些

人才无忧网 人才政策有哪些 2024-09-26 10:54:3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朝代选人才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各朝代选人才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周朝的国家干部和人才选拔是怎么样的?

在汉朝以前,科举制还没有诞生,封建王朝的人才选拔主要依靠世官制度和“贡举”,而世官制度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

各朝代选人才政策,各朝代选人才政策有哪些

商周中前期,属于扩张时期,且生产力低下。

此时世卿世禄制的好处主要是:

1.利于稳固统治中层,并一致对外扩张,完成滚雪球似的原始积累;

2.对于王朝中央统治者,利于王朝统治范围扩大,消灭外来威胁,转移内部矛盾,加强统治;

3.利于转移社会平民层及奴隶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从而开始转向世卿世禄这个新阶层。

此时世卿世禄制的弊处主要是:

1.不能保证世袭官位的人能力都合格,不能保证管理有效性;

2.世袭官位逐步形成世族诸侯,向上对中央政权构成隐患,向下逐步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加剧社会矛盾。

东周后期,王朝疆域已开拓至当时的极限,生产力逐步提升,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内部矛盾激化。

在科举制未出现之前,在中国古代王朝的选拔人员制度是世袭制和举孝廉制度,举孝廉始于汉朝,而之前呢特别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出身和能力来决定是否任用你!

周朝属于奴隶制王朝,它与秦以后的制度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制度是分封制,秦以后是中央集权制!所谓分封制就是把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宗室,由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实行各自为政的制度!

周朝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在等级森严社会下平民是没有任何做官资格的,就算你大才也不会被任用为官的,而有一种平民有才者可让上举荐去做官,这种人就是落魄的贵族平民,如大名鼎鼎的张仪,虽说到他这一代已是一个平民,但在那等级森严讲究出身的社会中,毕竟他还是贵族后裔,所以他可以很容易让人推荐做官的!

讲究出身和贵溅是奴隶王朝用人的标准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所封诸侯周天子是不会去过问和干涉的,这点类似于现今美国的联邦制度,各州只是合作关系!

在王室和诸侯国的卿和士大夫,哪怕是军队的官都是世袭而来,没有出身低微并祖上不是贵族的当官!所以在周朝时想要做官,你必须是贵族后裔和世代为官的才能被任用为官!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中国人自建华夏文明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选拨。有王朝的建立,就有相应的选拨制度。大约说来是这样做:

一,远古的选贤任能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的世卿世禄制度(高官大族的门客风气盛行)。

三,秦汉的察举制度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

五,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

春秋战国时的人才选拨和任用。主要是周朝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制度,亦可说是"世袭制度"。卿是周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周天子或者诸侯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下去,不中断,享受官吏待遇不改更。世禄就是世代相传,享有封地和赋税收入的一切好处。这种制度是统治者笼络亲属,功臣,官吏,使他们享有特殊权利。占据官场各个位置,让下层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无法上到管理层面,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拨和更新。周朝后期,即舂秋战国时,暴露出的对人才贤能的呼唤要求,促使门客流动盛行。这在战国兼并时特别突出,门客制度,是大官贵族的智囊,也是对人才选拨的补充。

世卿世禄制度首先在秦国变法中遭淘汰,因为这种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的人才任用,全凭一个"能干",所以,流动超强。大江向东流,人才归西秦。说的是秦国的成功的选才任能机制,让秦国雄视山六国,根本原因得力于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追源溯本在于商鞅的人才改革成功。


崇祯刚即位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

崇祯治下的末路大明,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这是一位算得上清正廉明的吏部尚书,为大明吏治开出的一剂堪称是饮鸩止渴的“良药”,此人便是孙丕扬。

遥想当年,这个陕西籍的倔老头整天板着脸端坐办公,成千上万善于钻营的官迷,居然没人敢打他的主意,真叫我们这些五百年后的晚生肃然起敬。意味深长的是,这位孙先生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创建了“掣签法”,明朝的干部安排方式从此一变,官员们无论贤愚清浊,一概要凭手气抽签上岗了。

一个聪明正派的重臣,竟把皇上托付给自己的选贤任能的重大职责,转交给了一堆竹签。按照现代管理学的原则,不同的职位对人员素质有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不同的职务要求选择人才,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个道理当然是不错的,当时的人完全明白。于慎行比孙丕扬年轻十来岁,当过礼部尚书。

于慎行的这些批评很精当,简直就像是比照着管理学原理说出来的。总之,孙丕扬创建的抽签法很危险——甄别使用人才的重任怎么能转交给没头没脑的竹签呢?

据《明史》记载,孙丕扬谁都不怕,惟独怕太监。文武百官都不敢找孙丕扬走后门,但是宦官敢。

宦官没完没了地托他给亲信安排肥缺,孙丕扬安排又不是,拒绝又不敢,于是就发明了抽签签的办法,让那些宦官不要再来走后门。孙丕扬用心良苦。宦官在名义当然没有孙丕扬的官大。孙丕扬是正二品的高官,而宦官的头子,也就是担任太监的宦官,不过是个四品官,与孙丕扬差着四档。

而且宦官是不许干预政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宦官干预政事者斩。同样,明朝也是没有宰相的,开国初期的三个官居一品的宰相似乎都不可靠,朱元璋杀掉他们,然后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写下一句严厉之极的话:后代有敢建议立宰相者,灭九族。

如此说来,孙丕扬只需直接向皇上负责,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必再怕什么人。但是实际情形不然。朱元璋废除宰相,就等于迫使他的子孙后代亲自出面管理国家。但是在皇上又懒又好糊弄的条件下。譬如正德皇帝贪玩,太监刘谨便把章奏拿回家与亲戚和哥们商量着批,首辅李东阳也难以辨别真假。于是,就在这个并不违背常识和情理的过程中,行政权力的重心悄然转移。

孙丕扬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宦官,不能不让路。双方较量的结果,就是孙丕扬带头放弃自己手里的安排干部的权力,放弃肥缺的分配权,同时也就取消了灰色权势集团的肥缺索取权,任何人都不能凭自己的标准安排干部,一切由竹签和当事人的手气决定。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果然堵住不少,当时的人们便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在这种盛赞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人事安排或者叫肥缺分配方面徇私舞弊的严重程度。

如果设身处地替孙丕扬想一想,就会发现他还是有一定魄力的。掣签法一出,请托无处容身了,那些明朝达官显贵,包括孙丕扬的那些花大钱钻营进来的部下,都断了一条财路。没有过人的胆量,或者头上有许多小辫子被人家攥在手里,谁还敢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自己先断了自己的财路,谁又肯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崇祯采用抽签的方法重组内阁,是为了避免内阁成员完全有党争来决定。不过这次抽签选的内阁成员并非是海选,而是由从达大臣推举的人选之中抽取,所以质量有一定的保证。

崇祯登基之后,迅速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内阁出现了权利真空,当时为了重组内阁,崇祯采用抽签的方法,从当时大臣推荐的十个人中抽出了六个。

崇祯的抽签选举办法并非由他首创,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孙丕扬首创了抽签任命官员方法。

孙丕扬,字叔孝,明朝晚期重臣。由于当时吏治腐败,宦官当道,作为吏部尚书,孙丕扬经常被宦官要求提拔自己的亲信,为了能够避免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孙丕扬采用抽签的方法来任命官职,这样一来宦官就不能垄断所有的官员任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朝代选人才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朝代选人才政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