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培养人才 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名篇

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名篇

人才无忧网 如何培养人才 2024-10-09 07:55:5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大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一、北大、清华、南开三强联合,师资不说,学生也是天才中的天才。

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名篇

二、学术自由,师生都因为国难更加奋发。

三、建国后,体制新旧交替,文革更中断十年以上的文教事业。国内相应条件和氛围有点扼杀个性,接纳平庸,无视甚至拒绝创新。

因此,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是一致的,特别是我们国家是大国,任何事情都必须基本平衡,而且要抓主要矛盾。

所以,教育会随着国家的强大越来越受到重视。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钱学森”之问?2005年,时任总理去看望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元勋”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晚年时对中国科学,特别是中国教育界的关怀。

钱学森之问跟李约瑟难题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大意思想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呢”。“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钱学森提到了民国大师,在民国军阀混战,战争频发的年代,民国教育为何如此成功?

西南大学有哪些大师?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很多都是我国各个专业、学科、领域的创始人,专业的泰斗,最顶级的专家。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4位院士,100多位民国大师级的人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杰出的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杨振宁曾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他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本科、研究生教育,西南联大的6年,对他一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原子弹、氢弹之父”邓稼先,“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郭永怀,“中国卫星测量技术奠基人”陈芳允,“导弹与航天技术开拓者之一”屠守锷,“中国核科学事业开拓者”朱光亚,“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卫星事业奠基人”赵九章,“空间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的校友,就不可能有中国的核事业,导弹技术、卫星技术、航天技术。没有这些大国重器,也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大国地位。

因为爱国,自由,民主和历史机遇。

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的昆明,三大派系(北大,清华,南开)脱离原有地盘,减少了来自政府的强力控制,搞了学校自治,三大系相互制衡,校园民主和自由的风气得以存续与成长,大批怀着救国图存的学生教师,得以在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平和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和学术研究。

最重要的一点,当时中国与欧美的政治关系因为二战的共同敌人,处于较好时期,西南联大能与西方学界交流最新学术成果,这一时期,西南联大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进入欧美的高级研究机构,参与了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多位西南联大毕业生获得西方科学界最高奖诺贝尔奖,使西南联大在中国和世界获得诸多赞誉。

前几年,电影《无问东西》让西南联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热门话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校名距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它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西南联大的前身是长沙临时大学,它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后来,由于日军连连机轰炸长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自1937年8月组建,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持续了8年多,在各领域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有3882名毕业生,在这些人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西南联大的知名教师有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成,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等。知名校友有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等 。

在国难当头,贫困交加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什么还能为民族与国家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 文学大家汪曾祺就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在散文集《一定要,爱着点什么》里,他写道,有人问西南联大为什么能人才辈出?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自由!

他回忆说,在西南联大,很少有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教授,更没有程门立雪般虔敬求教的学生,老师和学生之前非常平等,既没有“谁是谁的恩师,也没有谁是谁的弟子”的说法,所有人一律平等。

有一次,汪曾祺上西洋通史课,交上的马其顿地图不合格,但是皮名举先生却只批了一句话就拉倒:“阁下之地图美学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这话非常优雅得批评了汪曾祺,但同时也提现了老师本人的水平。 当时,西南联大科学、文学、美学等各领域百花齐放,那些教授和讲师功底深厚,散发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之美,他们从不居高临下批评学生,更多的是启迪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他们的一句话,都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西南联大倡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不固化。正因为老师们本身有超高的自由度,所以才有了自由的表达和传递。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他在存续期间也为国内各个行业中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培养了众多国内外优秀科学大师,甚至部分人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可以说这所高校为国内留下了非常多的人力资源财富,成为当时国内实力比较突出的大学。

在西南联合大学存续的近十年时间中,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以上这些国内外顶尖人才的培养来看,西南联合大学所做出的成绩也确实非常辉煌。

西南大学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世界一流科学大师,与其强大的实力支撑有很大关系。其实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合并而建立起来的一所大学,享有国内实力最强高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拥有如此的成绩也不足为奇,在如此基础之上收获这样的成绩也是情理之中。

当然,这也与当时学生们的爱国、好学等情怀有很大关系。当时西南联合大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坚持的韧度是当下多数大学生难以相比的,他们当时所经历的艰苦生活,相信如今的大学生绝对不可能有过经历;而且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真程度也是当下大学生没有真正付出过的。有的学生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还在坚持继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

那个时候,不光学生很艰苦,大学老师们的日子也并不宽裕。生活条件也是极为艰苦的,原来拿着高额薪水的教授们日子非常不好过,生活水平缩水极为严重,很多联大教授甚至可以说穷困潦倒。就连当时的校长夫人都曾为了维持家中生计,而选择到大街上卖切糕。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为学生们上课,为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通过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也是一心教育,一心为公,其中25位名教授曾联名致函校领导拒绝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费。

综合来讲,西南联大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世界一流科学大家,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成功的必然,既有学生们自己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学习,也有老师们一心为公、一心为学生、一心为教育的公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有了西南联大曾经获取的优异成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人才培养的散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