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隐藏人才培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隐藏人才培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明朝末年就不能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那么多汉人人才都干嘛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呗!每个朝代末期基本都是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经济民生凋零,民心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大的环境如此,不是一两个英雄可以扭转的!元朝末期蒙古铁骑都去哪里了?清朝末期八旗精兵去哪里了?蒙古人和满族人的精英去哪里了?问问题别带节奏,全面看待历史!
戚家军选拔非常苛刻,1武力值非常高的,选拔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义乌,中国最会做生意的地方,义乌民风彪悍,平常老百姓都非常崇文尚武,2选的都是比较苦出生的,就像日本打仗最不要命的是九州兵,3最老实的,打牌赌博的不要,有违军纪的不会要
想要组建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就需要有钱、还要得人心,但是明末的状况,还能做到这两点吗?
先说钱的事,明末朝廷非常缺钱。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缺钱?
明朝的政治制度上,维护皇族和官绅,他们人少地多,还不用交税。明末时土地兼并严重,皇帝、藩王、勋戚、官绅都是大地主,导致朝廷税收都转嫁到了小自耕农身上。朝廷加税、加饷,就进一步把剩下的良民变成流民。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朝廷为了对内剿匪、对外抗清(后金),就拼命加税,还提前预征几年;这导致剩下的税基被挤压减少,良民变流民;能用来对抗清朝的军费也越来越少。加税这个行为,先伤害内部,再瓦解对外力量,这是两重伤害,而且还是朝廷自己造成的。
在经济上,明朝鼓励农业,抑制工商业,这导致明朝的税主要来自于农业,商业税、关税极少。后来商业有所发展,但商业税却收不上几个钱。
因此,造成朝廷缺钱这个局面的,是优待皇族和士绅政策所导致的恶果,是只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恶果。
再说人才。
科举选拔出的人才,明末多的是。可惜崇祯帝多疑猜忌、用人不专、推诿责任、赏罚不明,稍有错误就诛杀,这导致最后没有人再愿意出头了。
朱元璋的皇族子孙也不行了,基本都成了没有见识和担当的废柴。朝廷军队在河南对抗李自成义军时,那九大富得流油的藩王坐拥巨量的金钱和粮食,就这么眼看着朝廷的军队因粮饷不及时挨饿而无动于衷,都在那看热闹似的。最后呢,他们都被李自成杀了,钱粮被李自成搜刮走了;李自成的军队大幅度扩大规模,就是在河南,其原因当然就是:李自成拿到这些藩王们多年的积累,成了他招兵买马的本钱。
最后南明政权的表现更能显示出皇族子孙的无能。
结束语:
1.崇祯皇帝在文臣的鼓动下废了魏忠贤以后,连税都收不齐,只能不断加税在自耕农身上,经济上的糜烂供养一个辽东铁骑都拆东墙补西墙,哪里来的钱堆一个戚家军?
2.能有戚家军,得感谢一代贤相张居正,如果不是他独断专行,戚家军早就被一帮儒家文臣收拾了,儒家文臣别的不行(偶尔有一两个人杰,大部分外斗外行,内斗内行),弄死武将一直是有宋以来的传统,明朝也不例外;
3.明朝末期,儒家文臣彻底掌权,再有没有制衡,彻底暴露儒家思想的陋习,东林党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实还不如魏忠贤,哪怕再怎么后世徒子徒孙美化,他们骨子里看不起动手的人才,看不起所谓的大老粗,他们允许带兵的将领,只能是听话的狗,不能是有思想的将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隐藏人才培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隐藏人才培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