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有哪些

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有哪些

人才无忧网 如何培养人才 2024-09-10 19:04:3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子女成才的人物或故事?

今天我在这里说的这个人物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王淑贞,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严格的家风家教,将自己13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博士的故事。

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有哪些

王淑贞与丈夫李浩民

这个妇女名字叫王淑贞,1897年生于江苏南通县如皋镇,她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位知识女性,上过女子中学,写得一手好的文章,还很喜欢古典诗词和音乐。

19岁那年,王淑贞嫁给了李浩民,李浩民家境优良,有相关产业,可以说日子过得非常富足,从此王淑贞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夫妻二人十分恩爱,王淑贞为李家一共生了8个女儿5个儿子,一共13个孩子。

王淑贞老人与儿子李昌钰

李浩民经营粮行,王淑贞操持家务,如果一直这样,他们的日子会幸福长久,但是生活就是多变的,1948年,李家举家迁往台湾,1949年春节前,李浩民在苏南买了一批鱼苗,乘太平轮运往台湾,但船遭遇海难,李浩民不幸遇难,时年50多岁。

噩耗很快传到台湾的家里,王淑贞不死心,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搜寻,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太平轮”事件后,李家任财两空,自此李家开始衰落。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并没有打败王淑贞,擦干眼泪,王淑贞自己一个人将这个价支撑了起来。

王淑贞老人

谁知道古代“任人唯贤”的故事有哪些?

任人唯贤是一个成语,贤就是有德有才的人的意思,任人唯贤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该成语有两则典故:

一是出至《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二是出至《资治通鉴·唐纪十》:唐太宗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下面就简单讲一下两则典故所说的故事:

1.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管仲虽然因为为了保徒弟公子纠能当上齐国国君,射了当时与其争位的齐桓公公子小白一箭。最后公子小白当上国君后,逼鲁国将公子纠处死,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

2.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唐初,魏征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还有就是刘邦与韩信的故事。刘邦任人唯贤,重用了韩信,对他一统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人唯贤的近义词也有很多,比如:量才录用,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等,都是说提拔人才要选有德有才之人。

齐襄公荒淫无道。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齐国内乱,襄王被杀。管仲在公子纠的指使下阻拦公子小白回国,险些一箭将公子小白射杀。小白回国继位后为齐桓公,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仇,任人唯贤,任命曾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国治理齐国,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唐初,魏征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事例有哪些?

谢谢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不拘一格用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拘尊卑鄙,唯才是用。二是不拘国籍,唯才是用。

一、秦穆公(前659一一621年)时,"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20,遂霸西戎"。其中百里奚是陪嫁品,逃入楚国被拘。知其贤才后用五张羊皮换回,成为高官。

二、秦孝公(前361一一338年)时,"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三、秦惠王(前337一一311年)时,"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拒成皋之险,割青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四、秦昭王(前306一一251年)时,"得范睢、废‘禾襄’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成帝业。"

秦始皇以四位国君为榜样,定爵位20级,以军功赏将士,又用李斯去封建裂土之制,集权力于中央,用六国人才统一中国。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靠不分尊卑按军功赐爵和不分国籍选贤任能,才逐步走向强大,以致一统中国。

谢邀!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一统,无不跟秦国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有关。秦国的用人机制跟列国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分贵贱的基础上实行客卿制与军功制并行,客卿制选的是相才,军功制选的是将才。战国时期的秦国将相“猛将发于伍卒,贤相起于客卿”。

得益于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得以称霸诸候,在秦孝公时期开始实行客卿制,拜卫鞅为客卿主持变法事务。卫鞅也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步步晋升为左庶长、大良造仍至最后封为“商君”。以至后来的君主在选相上都采取了客卿制。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入秦,首拜客解卿秦魏河西百年纷争。秦武王任甘茂拔宜阳通三川。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逐“四贵"。秦庄王任吕不韦灭东周。秦始皇任李斯。

在武将选拔上,秦国的军功制是当时列所没有的一个特别的选拔机制。它的特点是:不分贵贱、可以累积。也就是当时任何的秦国人只要在打仗立了功都可以获得相应军功的爵位,这个制度在当时来看,比列国公平得多了,后来的秦国名将白起、王翦都是起于秦国的普通士兵。列国是没有贱民奴隶可以因打仗有功得爵位的,他们只是贵族们的战争工具。至于军功累积更是一个吸引人的制度,一人或多人因战死其军功可以累在战死士兵家人的头上,这也是秦军将才不断湧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用人机制不一,齐国重臣多产生于“老田家”和稷下学宫;魏国则注重“名师出高徒”如庞涓、惠子;楚国则重血统,如景翠、屈原。横向对比,唯有秦国的用人机制独树一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才培养的案例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